开源与商业模式

企业开源赋能课程系列直播:开源项目社区如何走向商业化**

课程及讲师介绍

直播回放

一、开源雨林

1、开源雨林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源生态,聚焦于行业用户

     帮助行业用户了解开源,更好地使用开源,用户逐步升级,能够贡献开源。开源雨林通过团队合作、机制合作、项目合作的方式,与行业用户一起,建立企业用户自己的开源能力中心,携手共同引领开源。开源雨林的愿景与使命就是以源汇智,创见未来。

2、开源软件赋能计划为企业级用户保驾护航

1)开源通识

     开源治理,知识产权,社区运营等;

2)开源使用

     开源软件选型,漏洞管理,开源合规等;

3)开源贡献

     代码贡献、项目捐赠、社区赞助;

3、开源雨林课程开发与推广

1)目标

     i. 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赋能计划改善国内开源环境,构建企业用户的开源生态阵地。
     ii. 覆盖中国从 TOP 500 到中小企业开源需求的课程 开发 & 赋能,咨询,联创。

2)进展

     i. 当前已覆盖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在内的 15 家中国 TOP 500 企业课程赋能;

     ii. 开源雨林已联合华为 EBG、信通院完成独立课程的开发与赋能。

3)系列课程(11 门)

    《开源文化与认知》

    《开源使用规范及业界优秀实践》

    《开源生态构建及业界优秀实践》

    《开源安全及其风险管理》

    《开源合规及其风险管理》

    《开源生命周期管理》

    《社区规则和潜规则》

    《开源社区与商业模式》

    《企业开源的战略和战术》

    《开源使用优秀实践分享》

    《开源生态优秀实践分享》

二、开源生态

1、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源生态

用户是生态要素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是开源生态发展的引擎

1)互联网/云服务/ICT Vendor:推动开源,繁荣生态,影响技术;

2)新创企业生态:新创企业经过商业化之后,提供更多创新场景、高价值应用以及服 3)同时有许多投资机构做商业助推,

4)开源工具链协助进行运营与管理,

5)政府也会提供很多公共政策来进行扶持与引导;

6)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7)开源组织:治理架构、技术生态、事实标准、标准联盟;

8)媒体平台:营销、宣传、推广平台;

这就是整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源生态。

2、开源软件价值链

用户、开源厂商、开源社区、基金会、开发者、投资机构六者之间进行相互的价值传递。

三、开源项目社区

1、社区>代码

    如果有个好的想法,但是初代代码写的一般,还有优化空间,两者结合就有可能会发展成很好的社区,其他的组合就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效果。(Good ideas & bad code build communities,the other three combinations do not.---Stefano Mazzochi,s.apache.org/badcode)

    为何这么说呢?比如 Linux 社区最初的作者 Linus Torvald,写了一套开源的 Linux 操作系统,这时一个非常棒的主意,且非常创新,当时并没有这样类似的系统,但写的代码由很多优化空间,因此就开放了他的代码,将代码开源,要求很多人来帮忙做进一步优化,在不断优化之后,社区越来越壮大,时至今日,成为全球领先的开源操作系统。

    相反地,如果有一个很棒的主意,但仅有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主导并认为其代码已经非常完美,不需要其他人参与,那么这个项目有可能变成几千万个开源项目的其 中一个,孤芳自赏。

    第三种情况,代码写的很不错,或者个人能力很强,但只是重新发明轮胎,把其他人类似的项目/场景挪用过来,直接进行优化,而不是贡献到上游。这种情况,也很难形成社区。因为高手如果要做贡献,为何不到原来的上游做贡献就好呢?为什么要参加一个 "me too" 的项目,或者重新发明的轮胎的项目呢?这样也不会形成一个好的社区。

    因此 "社区重于代码" 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加上一般的代码,呼朋引伴一起不断优化代码,形成优质的开源项目社区,这就是社区重于代码的含义。

2、当社区遇见企业

    如上所述,Linux 从个人项目逐渐优化而形成自然状态下的社区,大家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社区越来越壮大,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开源基金会(比如 Linux 基金会),或者成为一个新创企业,比如 Red Hat (红帽)。

    另一种情况,不是由草根、个人或者少数人发起的开源社区,而是由商业来进行主导,业内也有很多成功的项目,比如 Google、Android 等,是自上而下的培育社区,精心运营。基本上由商业组织,尝试不断融入、扩大影响力,甚至主要这样一个开源项目。

3、成功的开源模式

    成功的开源基金会的开源项目的开发者数量及日均代码提交数量远远大于单一厂商主导的项目,如 MySQL(Oracle)等,其投入跟产出的回报可能会差到5倍。

    在 2010 年 Henrik Ingo 的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开源基金会所运营的项目,所创造的市场、客户群以及代码贡献者数量都远远大于单一公司主导的小型或中型社区,相应其市场潜力规模也更大。

4、主流基金会

5、ASF vs. LF

在此主要聚焦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基金会:Apache基金会、Linux基金会。两者的税务结构,说明它们都是非盈利机构,不会给股东进行分红,但是Linux基金会是非盈利的商业协会,除了接受资金的捐赠之外,还可以经营项目,可以举办会议或者是办咨询、认证培训等。参与模式中Linux基金会是企业参与,每年都需缴会员费,根据金额决定会员资格跟级别,而Apache基金会是个人参与,资金来源是企业每年给的赞助费,而非会员费,因此两者之间的年营收,目前是 10 倍上的差距。

基金会ApacheLinux
税务结构501(c)(3)501(c)(6)
资助形式捐赠会员
雇员很少较多
参与模式个人企业
运作范围项目项目+会议+咨询+培训
年收入 (2021)US$1.5MUS$100M+
项目范围大数据、数据库、Web、云服务、AIOS、云计算、网络
项目个数300+600+
允许相似项目
社区导向纯技术,真正的开源社区 ->项目多,生态好技术+商业 ->组织化运作
公司话语权公司利益
项目决定权项目自治董事会+项目

6、ASF-全球最大的开源基金会

1)使命

为公众利益而提供软件

2)300+ 顶级项目

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流媒体、云管理、Mobile…

3)下载/使用的领头羊:中国

中国是全世界下载与使用 Apache 基金会软件项目最多的国家,可见 Apache项目非常受中国很多企业的欢迎。

7、Apache 孵化器

1)孵化器现状

一个项目要进入 Apache 软件基金会需要经过孵化期(大部分项目都需要),目前有 30 几个孵化项目,这些孵化项目由企业或社区捐赠给 Apache 软件基金会进入孵化器,孵化期一般约 1~2年。

2)为何需要孵化?

是为了学习 Apache 的治理原则、融入国际顶级基金会的文化、政策等,好比凤凰浴火重生,在孵化期借机发展壮大自身社区,同时培育项目的独立性与多元性,厘清项目的许可证及知识产权。

3)源自中国的 Apache 项目(31)

2015年,Apache 软件基金会在中国举办的 Apache 中国路演,当时只有少数一两个源自中国的项目(来自于 eBay 中国研究院,如 Apache Kylin)。而 7 年后的今天,已经有 31 个项目由中国发起,其中已经毕业,成为顶级项目一共有 19 个,正在孵化的有 12 个项目。今年年底是毕业的旺季,再过一段时间,已经毕业的项目会更多。短短七年,数量翻了十倍不止,说明 Apache 软件基金会非常适合中国的企业把项目捐赠出去并进行项目社区发展。

4)案例:Apache ShardingSphere (SphereEx)

京东数科将 ShardingSphere 项目捐赠到 Apache 软件基金会,项目负责人张亮与潘娟成功地带领该项目从孵化项目毕业成为顶级项目之后,成立了开源商业公司-SphereEx。该项目在加入孵化器之前,在 GitHub 上的表现(关注度、issue、PR、贡献者、提交者等数据)与加入之后的数据对比如下表,由此可见其增长幅度非常巨大。因此可以发现,一个开源项目捐赠到国际顶级的软件基金会之后,在社区发展、社区治理以及项目的健康度,都会大幅增长,从而有更好机会走向开源商业化。

内容加入 Apache 孵化器之前 (2016.01.17-2018.11.09)当前 (2018.11.10-2022.11.30)
Stars5k+17.7k
Issues9488,350
Pull Requests49114,048
Contributors37465

四、开源商业化

之前我们看到了开源项目社区的自然发展过程,现在来看一看由企业精心主导的开源项目社区发展又是什么样的路径。我们先看全球领头羊企业如何推动开源项目社区的发展,其次再看由成功的开源项目社区转变为开源新创企业的路径和商业模式。二者殊途同归,相辅相成。

1、全球开源大潮

1)开发者

① 全球 83M+ 开发者

② 80%+ 贡献者在美国之外

③ 用户最多前十名的国家(全球):美国、中国、印度、英国、巴西、德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法国

2)企业

全球财富 100 强中 90% 的企业都在使用开源,其中 50% 的私人企业参与开源贡献。

3)GitHub Top 1,000 开源项目

参与开源贡献的组织超过了六成

① 开源协议:MIT License(46.2%), Apache License v2 (18%),GPL v3(2.8%)

② 编程语言方面:JavaScript(33%)远超 Python、Java、Go、TypeScript 位列第一

③ 组织 61.73%,个人 38.27%

2、国际开源领头羊企业

1)国际开源领头羊企业的实践

① Google:实现生态价值闭环

i. 开源生态底座(比如 Android),闭源核心能力(比如 Google Mobile Service: GMS),自营基础设施服务(比如 Google Computing Platform: GCP),自营消费级硬件(比如手机)与服务(比如 YouTube、Gmail、广告等),第三方服务、硬件与合作伙伴

ii. Android 形成生态粘性后,透过 GMS 认证 进行价值变现和管控

② Intel:将开源社区作为重要的产业控制点

i. 内核、OS、虚拟化;基础软件;水平应用

③ Microsoft:抗拒 -> 尝试 -> 接纳 -> 转型

微软从抗拒到尝试到接纳最后转型拥抱开源的各个阶段的重大举措值得了解。开源不只是由下而上的工程,更是一把手工程,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可以参考这些案例,进行一些思考,把开源当作公司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

i. 成立微软开放技术子公司(2012-2015);开源管理办公室 (OSPO: 2014)

ii. VS Code 开源 (2015);收购 GitHub(2018)

④ Amazon:从开源变现者到新领域贡献者

i. AWS 将许多广受用户采用的第三方解决方案予以云服务化,并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如计费、监控,以及最后一里的工具,文档等来优化易用性及用户体验。如此吸引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与部门级客户

ii. 如此作为引起了众多开源项目社区以及对应的第三方解决方案提供商:如 mongoDB(10gen), Cassandra(Datastax), Spark(Databricks),ElasticSearch(Elastic)等的不满,从而采取各种不同的竞争手段与其对抗(详见后续章节展开说明)

iii. AWS 自身不断精进优化,也推出了自己的开源解决方案,如 Amazon SageMaker Neo 来支持广泛的框架和算法(如 TensorFlow,MXNet,PyTorch 等)以及多样化的硬件架构(Intel、NVidia、ARM、Cadence 等)

2)Google 如何做开源?

① 2004 成立 OSPO(开源管理办公室)

i. 服务 7.2 万员工,开源项目约 2,000~4,000

ii. 15 名成员:律师, 推广团队, 工程团队 (开发自动化合规性检查工具,支持其它开发团队);跟踪公司范围内所使用开源项目状况,包括构建的合规性、代码引入和发布的时间等;

iii. 鼓励公司所有员工,在他们主要的开源工作(图形设计师、技术作者、营销人员或开发者)之外,要去花 20% 的时间去参与到公司其他的项目中去。促进团队交叉合作,帮助理解并改进公司层面上的全局项目。

② 坚持三个原则

i. 帮助其员工使用开源项目(工程师入职第一周就学习 Apache Way)

ii. 发布开源项目到开源社区

iii. 支持与拓展全球开源生态(如 GSoC,TODo Group…)

③ 相关治理与政策

i. 发布一款新的开源项目遵循那些流程

ii. 如何为其它开源项目提交补丁

iii. 如何管理引入第三方的开源项目以及如何使用

iv. 为何仅使用某些特定的许可协议的项目

v. 为何所有接受到的补丁都遵循许可协议

④ Kubernetes:GitHub #1 开源项目

Kubernetes 能成为 GitHub 最受欢迎的项目就是因为 Google 精心主导该项目社区开源的结果。

3)Twitter 的开源之旅**

① 自第一天起开源

成立于 2006 年,号称 “”,拥有 4,000 员工,3亿+ 活跃用户,5亿+ 推特/天,其中 80% 为移动用户。

② 开源办公室(OSO)

速度及最少的官僚、开源流程令人愉快、有效率地保护公司、为关键项目建立社区、培训/文化至为关键、为工程师服务

③ Twitter 学到的教训

i. 在许多项目里做出重大贡献

  ​ 如 Apache MesosApache ParquetBootstrapTWEMCACHE 等项目

ii. 在其中学到的教训

   a.贡献带来的影响:      贡献他人,成就自身,企业在做贡献或者共建开源项目时,对自身企业品牌、技术或用户的影响非常大)    b.社区不会凭空诞生:      社区需要精心耕耘,参与、贡献和引领    c.开源办公室成为生态核心:      开源流程令人愉快,为工程师服务

3、国际开源商业化

1)开源软件商业模式**

开源有多种商业变现的模式,在此不多赘述,以下章节将针对开源软件商业模式简化并进一步阐述,以方便读者理解。

2)国际开源商业化

① 开源商业模式验证
i. 1999-2021 全球开源软件 VC 投资统计

由 1999-2021 年全球开源软件 VC 投资统计图可知,不论在投资个案数,还是投资的金额,都是非常可观,且逐年递增,在 2021 年统计已经达到 50 多亿美金。

ii. 融资-上市/并购-退出

”融资-上市/并购-退出” 是投资机构的进场和退出的常见机制。我们以 RedHat (红帽) 为例,它在 1999 年上市,当时的市值达到 36 亿美元,而在 2019 年 IBM 完成收购 RedHat 的价格达到了 340 亿美元的天价里程碑。此后投资机构的回报金额越来越高,而回报周期越来越短。

iii. 主要开源软件公司成立及资本市场退出时间段

这里显示了主要开源软件公司成立以及资本市场退出的时间段,由此可见资本市场退出时间,整个周期越来越短,金额越来越高,退出时间越来越短。因此,对于资本市场,投资开源,新创公司是回报高,且回收(退出)快的一门生意。

iv. 上市之初的估值

有些开源新创公司成功的上市之后,公司的市值表现越来越好,例如 mongoDB 在上市时,市值估值已达到 353 亿美元这样一个惊人的市值。

v. 上市之后的表现

这些成功上市的开源软件公司上市后的表现也令人惊艳。例如年复合增长率、毛利率、市销率(市值营收比:以公司市值除以上一财年或季度的营业收入,或以公司股价除以每股营业收入)、净收入留存(指不仅有老顾客续费,还增加了新的订阅收入的比率)等营运绩效指标都在高速增长,表示这些公司的客户非常忠心,且会不断为公司创造越来越多的营收,因此这些公司的年收入复合增长也会越来越高,从而对股东及投资机构带来了持续地高价值回报。

② 开源软件的商业闭环
i. 开源商业化发展历程

最早的开源软件由一个黑客,因为自己喜欢以及为了自己方便或者社会大众方便,把该软件开源出来。后期像 RedHat 这类公司,提供了开源软件支持服务,再到开源 2.0版本,开放核心,在增值功能上提供差异化闭源商业版本;到 3.0 版本,简称托管服务,或者称之为 SaaS 服务,与公有云的兴起有极大关系。商业模式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公司在 3.0 版本上茁壮发展。

时间迭代代表案例供给侧需求侧创造价值
2015 - 现在开源 3.0 云托管 Cloud Hosting 作为服务托管在云上databricks, GitHub, mongoDB, elastic公有云兴起快速弹性降低运维成本付用量弹性/按需付费,免于部署运维,原厂专业支持
2005 - 2015开源 2.0 开放核心Open-Core 提供差异化商业版本cloudera, confluent软件体系化生态逐渐完善用户对软件易用性需求提升,需要完善的解决方案完整的软件生态服务与解决方案
1995 - 2005开源 1.0 支持服务Support 技术支持及咨询服务Red Hat、MySQL软件越来越复杂和专业用户对软件稳定性需求提升,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专业可靠的技术支持提高软件稳定性
1980s - 1995开源 0.0 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开发者、个人爱好Geek 的个性化软件需求自由可定制的软件
ii. 开源的良性循环

开源新创企业的快速增长及优质表现,开启了开源的良性循环:开源带来的科技创新,提升开源软件的可靠性及项目的可靠性,透过开源项目社区快速发展,帮助更多用户转化成企业付费的客户,开源项目社区与商业化不断的良性增长,更多用户与贡献者加速开源项目与开源企业的创新,同时也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与验证之后,会有更多的商业创新,比如最早一代像 RedHat 这样的付费服务,到第二代将核心开源,在增值的高价值模块上做商业化版本,再晋升到云托管服务和 SaaS 的服务之上,因此更多的商业创新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当开源商业越成功,越能吸引更多的高手/好手。

③ 商业开源成功的三大支柱

成功的商业新创公司,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来自三方面:

i. 项目-社区契合

项目足够创新,能吸引很多开发者和贡献者不断优化该项目,因此项目与社区相互契合,其中主角为开发者,stars 及 contributors 均能作为具体的成功指标,目标为社区达到临界规模。比如 databricks、mobgoDB 等项目的成功,社区快速成长,贡献者能在很短时间内飞速增长,这主要归于项目具有创意,且拥有好的社区运营,让贡献者愿意参与,一起携手达成项目愿景与目标。

ii. 产品-市场契合

当项目越来越成熟之后,很多用户会下载并使用它,逐渐个人用户与部门级用户或者中小企业开始尝试使用,使产品市场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成熟,因此产品与市场契合,用户为主角,下载/注册量作为相应成功指标,用户需要下载项目来解决问题,项目社区的负责人负责开源软件路线图,与协作者共同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iii. 价值-市场契合

当产品越来越好,不再只是部门及或个人级的应用,而是跨企业/行业,在行业里能体现开源项目价值时,比如性能绩效的提升、审计的功能、企业级流畅的服务以及高稳定性、高可用性、高安全性的工具等,用户愿意为其付费,价值与市场相契合,愿意付费的企业成了主角,具体指标为营收。

iv. 价值-市场契合范例

Confluent 提供云服务、控制中心等,databricks 为数据科学家提供的工具等,elastic 为企业提供报表和高级安全服务等,HashiCorp 提供治理与政策方面的服务等...

v. 价值-市场契合的商业模式

a. 支持与服务:Red Hat;

b. 开放核心:confluent、elastic、GitLab 等,提供专属与增强的功能,即核心是开源的,但高价值的功能闭源,且是收费的商业版本;

c. SaaS 服务:databricks、Automattic 等,为商业化的托管、工具和运维。

vi. 案例分析一:GitLab

a. 发展历史

  • 2001年,前CTO Dmitriy Zaporozhets 创建了 GitLab;2012年,Dmitriy 制作了 GitLab CI的第一个版本。

  • 2013年,CEO Sytse Sijbrandij 和 Dmitriy 联合推出 GitLab 企业版。

  • 2014年,GitLab 正式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

  • 2017年,首位 10 万美元 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经常性收入)客户。

  • 2018年,接触了 500 多位贡献者和 20 位价值 10 万美元 ARR 客户。

  • 2019年,首个100万美元ARR客户。

  • 2020年,与 AWS、Google Cloud 和主要的系统集成商和分销商合作。

  • 2021年,与 Atlassian 和 Red Hat 合作。

b. 经营状况

  • 从年度的经常性收入可看出,2017 年才一个价值 10 万美元 ARR 的客户,现在年度经常性收入价值 10 万美元的客户超过 383 位,

  • 净收入留存率(NDR or NRR:Net Dolloar Retention or Net Revenue Retention - 指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经常性收入的续费收入比例,用于反映公司现有收入在某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达到惊人的 152%,

  • 可见 GitLab 客户的粘性以及持续增加的购买能力。

c. 商业模式

    Open Core 模式,三条产品线

  • 标准版 GitLab(针对个人用户)

    DevOps 全生命周期所有阶段;自带 GitLab CI 运行器;支持任意生产环境部署;免费静态网站;获取每月 400 分钟的 CI/CD 流水线时间;

  • 专业版 GitLab(提高团队协作)

    更好的代码评审;运维可视化;项目管理发布控制;SaaS 用户每月 10,000 分钟 CI/CD 流水线时间;

  • 旗舰版 GitLab(企业级安全、合规、规划)

    高级安全测试;合规性;项目组合管理;价值流分析 访客不计入计费用户;SaaS 用户每月 50,000 分钟 CI/CD 流水线时间。

vii. 案例分析二:GitHub

    虽然 GitHub 并非开源企业,但是它却托管了全球大量的开源项目。因此在此我们也探究其商业模式与 GitLab 这样的开源新创企业的不同之处。GitHub 采用了复合式的商业模式,有免费版本、教育版本、SaaS 个人和部门级的自助服务式版本、应用市场(用来给第三方合作伙伴开发各种各样应用),以及专属闭源服务,包括私有库托管服务、高级支持服务、专业服务等。

    目前 GitHub 已有 8,300 多万的开发者用户,预估 2025 年,使用 GitHub 的开发者用户数量将达到一亿以上。

④ 商业开源与公有云竞争

开源新创公司的商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竞争,尤其在公有云方面,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构建云竞争的护城河,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保护性许可证、差异化区隔。

i. 保护性许可证

例如 Elastic License 及 SSPL(Server Side Public License),其目标是防御公有云厂商在开源项目的原来基础上加上简单功能进行收费的白嫖行为。

ii. 差异化区隔

a. 企业客户不希望供应商锁定

    云服务、应用等都用同一个供应商,迁移相对比较困难);

b. 企业客户更希望从真正写代码的人处购买服务

    例如托管的云厂商,客户只能买托管服务,其他很多事情托管云厂商做不了,只有编写代码的人才能做。

c. 大公司没有开源新创企业的某些专长

    大公司什么都做了,但什么都不一定那么精,最精的可能是云计算的服务,但对某个开源项目里特别的功能,大公司没有人力做这件事。

iii. Databricks vs. AWS

a. Databricks 的三个决定

  • 坚持做云服务

      许多员工或是投资人当初不理解或不支持,但是 2018 及之后的云计算风潮,也证明了 Databricks 创始团队的远见

  • 不做技术支持服务

      创业困难时期,有客户愿意出资千万美元请 Databricks 为其提供专业支持服务,但是仍然遭到拒绝

  • 专注于数据科学(Data Science)

      创始人团队的七位 UC Berkerley 师生在参加 Netflix 举办的人工智能大赛时发现他们无法在一台服务器上实现需要的能力,因此开启了 Spark 项目,其后将该项目捐赠给 Apache 软件基金会成为大数据领域顶尖的 Apache Spark 项目,并以此项目为基础创办了 Databricks 公司,并决心专注于数据科学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

b. 如何与 AWS 竞争?

    因为一些受欢迎的第三方开源项目已经开源,AWS 直接拿来加上一些简单的功能服务进行了包装,并以优势的价格提供给其客户,从而与第三方解决方案厂商直接竞争。那么 Databricks 如何与 AWS 进行竞争?

  • 人才密度

      Databricks 首先加强了人才密度,最好的数据科学人才,不论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是深度学习人才,都愿意去databricks而不是云厂商(如 AWS),更愿意去专业公司发挥其能力;

  • 差异化区隔

      Databricks 在性能、稳定性、深度数据挖掘以及数据模型和框架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区隔

  • 销售策略

      大企业对数据科学,尤其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有非常大的需求,因此 Databricks 成立了企业级销售团队,针对 CxO 做高级销售服务

  • 多云与多赢

      Databricks 与几家云大厂都达成了双赢合作,例如与微软 Azure 联合推出了 Azure Databricks 套餐,如此也填补了微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解决方案的不足之处。Databricks 也与 AWS 以及 Google GCP 都有紧密的合作,从而实现了多云与多赢的策略,亦即客户赢、Databricks 赢、云厂商赢。

  • 应用市场

      Databricks 与许多开源新创企业正联手云大厂开始攻略应用商店(Marketplace)的市场。目前应用商店的市场规模大约 40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时将达到 250 亿美元的规模。Databricks 更于今年六月宣布推出自己的应用商店 Databricks Marketplace (for Data Solutions),后续发展很令人期待。

⑤ 常见的失败模式

i. 开源用户增长不能带来付费客户增长

   资源重心放在开源社区和项目能力及成长上,用户会认为开源项目已经很好用了,不需要付费购买闭源产品,因此导致资源上配置以及方向上配置的误差。

ii. 开源用户的增长落后于付费客户增长

   资源都放在闭源的商业版产  品上,开源社区的贡献者或免费下载的用户增长越来越缓慢,只向“钱”看,会让开发者社区以及用户社区越来越萎缩,积累越来越多不满。

iii. 商业产   品破坏开发者社区中的信誉

   有些开源商业化产品,破坏了开发者社区中的信誉,比如上面所述的保护性许可证,为了保护商业产品不被云厂商白嫖,会设置各种许可或限制,或者把开源社区项目里面的功能挪到商业版里,因此导致社区内的人非常不满,感觉是平白替商业公司的利益打工,从而导致开源项目社区的失败。

iv. 成功是什么样子的?

成功的商业开源和商业产品应专注于如何为用户提供价值。在商业上面,对客户的服务层次进行区分,根据客户群体的大小与客户的需求不同,相应做不同的服务。例如对个人客户,提供免费下载的简单好用的自助式服务;对部门级客户可能需要用电话销售来了解真实需求,进而满足服务;对企业级客户进行现场销售。

⑥ OSS 3.0 开源吞噬软件

开源的开发模式或者商业模式不断演进,开源带来技术创新,比如区块链、开放数据、人工智能等,都在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商业创新,比如广告收入,例如 Facebook、twitter、Google等广告收入为大头的公司越来越多,不少开源新创公司也正朝该方向前进;开放数据也带来很多数据资产,很多开源新创公司也开始将数据资产作为公司营收来源;区块链的加密通证也带来新的商机。因此技术创新带来商业创新,再带来技术创新,形成一个良性增长循环。

4、中国开源现状

1)中国的开源方兴未艾

近年来,中国开源开发者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不论是再 GitHub 或是 Gitee 上的数据增长都是惊人的。据统计,目前中国的开源开发者数量已经达到了 755 万人。

2)GitHub 中国项目活跃度排名 Top 30

GitHub 的数据表明,中国项目活跃度排名前 30 中就有好些成功的开源商业化项目。下图有红色 Apache 羽毛者(10 个)以及打绿勾者(PingCAP 公司)为部分进行商业化的开源项目。

5、中国开源商业化

1)开源新创企业融资

2)国内案例分析

① Jina AI

    Jina 首创的“神经搜索”,可以让企业利用可操作的非结构化数据构建搜索解决方案,做出更有效的业务决策。

    Jina AI 的社区运营,不论在关注度,还是下载量、贡献组织上都是非常成功的,其融资过程也非常顺利可喜。

② Zilliz

    Zilliz 是研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台 ,其主要是为应用型企业提供底层技术。

    Milvus 于 2019 年 10 月在 GitHub 开源,Stars 和 Docker Pulls 数量持续高速增长,2021 年 6 月达到 6,000+,拥有近 300 位贡献者和 10,000+ 用户的开发者社区。

    Zilliz 在 B & B+ 轮共获 1.13 亿美元,成为全球开源基础软件最大单笔 B 轮融资,表明了投资机构对 Zilliz 未来发展潜力的看好。

③ EMQ

    EMQ于 2013 年开源,2017 年公司成立,覆盖云边端的开源物联网消息中间件及流数据库产品。

    目前在全球拥有近 1 万家开源用户、近 400 家企业客户和 20 多家世界五百强合作伙伴,包括 HPE、VMware、Ericsson、Verifone、Telstra、Nokia、华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上汽大众、中国银联、国家电网、台积电等海内外大型企业。

五、结语

不论是新创企业、领头羊企业,投资人、工具链、政府政策、开源组织、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媒体等组成的整个开源生态体系,都是围绕用户,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源生态,因此用户是生态要素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是开源生态发展的重要引擎,期待有更多的企业用户携手开源雨林一起参与、使用、